小时候的志趣变成终身事业,詹伯慧毕生耕耘于汉语方言学的沃土,在方言的天地里写下了动人的篇章。他研究方言、主编辞书、培养人才,每一样工作他都下足功夫、倾尽心血,他是当代中国方言研究领域承前启后的重要领军人物。如今,95岁的他虽然已被岁月模糊了双眼,但他依旧坚持“退而不休”,始终牵挂着一件事:留住方言留住根。

詹伯慧,1931年7月生,广东潮州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著名语言学家,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暨南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主编《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广东粤方言概要》等著作。2013年82岁高龄的詹伯慧组织国内外老中青三代百余位方言学者,编纂出版了被誉为“汉语方言学史上一座丰碑”的《汉语方言学大词典》。
“多语童年”点燃语言使命
“我从小就生长在多语言的环境里头”詹伯慧回忆童年时说道。1931年,詹伯慧出生于广东潮州,自小便接受“双语教育”,与父亲用客家话交流,与母亲用潮州话交流,随父赴广州求学后还熟练掌握了粤语,这些藏在声调起伏中的“千变万化”,让他对语言产生了近乎本能的痴迷。

作为“岭南词宗”詹安泰之子,旁人都以为他会子承父业攻读文学,但他却在1949年以榜首之姿考入全国首个语言学系——中山大学语言学系。詹伯慧回忆道:“王力先生说,中国应该有专门的语言学系培养语言学的人才,语言研究要为语言的应用服务。”正是这份学术感召,让他一头扎进了语言学的世界。彼时,商承祚、容庚等文字学大师都在此授课,前辈们的学识与远见,更让他坚定了“以语言学为业” 的方向。

深入田野记录最鲜活的语料
中山大学毕业后,1953年詹伯慧赴武汉大学任教,他常带着学生沿长江奔波,记录下最鲜活的湖北方言语料,他就像一位“语言的农夫”,把足迹深深踩进了方言的土壤里。

两年后,导师王力的一封推荐信让他的人生轨迹再次转折——赴北京大学师从袁家骅,并加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调查队第一调查队,参与海南黎语调查。当时的詹伯慧深入陌生地域,与当地人对话,一边听、一边看对方的口型、发音,并记录下来。在古崖州,他敏锐捕捉到一种特殊的“军话”—— 一种随军队南下而演变的官话,“军话”被首次系统记录在《海南话“军话”语音概述》中,为研究南方官话方言提供了珍贵样本,在语言学界引发广泛关注。
詹伯慧对方言的热情和扎实的学养,深深打动袁家骅先生,于是袁先生邀请他参与编写中国首部方言概貌著作《汉语方言概要》,当时身为助教的他,扛下了分量最重的闽南话、粤语两章。


1983年詹伯慧重返岭南到暨南大学任教,他的 “方言寻宝之旅” 更显执着。在没有电脑的年代,他带领学生们从珠三角到粤北、粤西,挤过闷热的“三脚鸡”(三轮车)、踏过泥泞的山路,把每个珍贵的方言发音做成字卡,那些颠簸的路途,成了他的“寻宝之旅”。詹伯慧学生、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甘于恩回忆道:“詹老师就带我们下乡去做田野调查,要听音、记音,运用国际音标把音记录下来。”经年累月的一线调查实践经验,使一支富有活力的汉语方言研究团队茁壮成长。
1985年,詹伯慧创建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室。“汉语方言研究室后来我们就慢慢发展成了汉语方言研究中心,詹老师是我们方言学科的设计者,我们会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现任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主任刘新中介绍道。2005年,经过三十年的积累,由詹伯慧领衔主编的《广东粤方言概要》荣获广东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政府奖),这是广东语言学科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著作。随着一部部调查报告的问世,粤语的鲜活、客语的古朴、闽语的雅韵,终于被细细描摹成科学的方言图谱。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基因正逐一被点亮。

学问当为世所用
在詹伯慧看来,冰冷的理论若不能走进寻常百姓家,便失去了研究的根本意义。因此,他的研究成果中既有卷帖浩繁的“大部头”,如2002年出版的历史上第一本为方言正音的《广州话正音字典》,同时也有普及大众的“小书”,编写教材便是薪火相传的舟楫,1991年由詹伯慧主编,黄家教、许宝华、李如龙等著的《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结合亲身实践经历总结多种调查方言的方法,该书作为教育部推荐的高校文科通用教材,获评国家教委第三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耄耋之年筑就学术丰碑
从事方言学研究数十载,詹伯慧欣喜地见证着汉语方言辞书蓬勃发展。但是在他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个心愿,他希望有一部百科性质的大型方言辞书,将这么多年来的方言研究成果悉数记录下来。2013年,暨南大学以“汉语方言学大型辞书编纂的理论研究与数字化建设”为题,进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成功立项,重点是要编纂一部大型的《汉语方言学大词典》,这是学界的共同愿望。时年82岁的詹伯慧以首席专家的身份领衔主编,带领国内外近百位专业语言学者共同努力,势如破竹。在谈起辞书编纂意义时,詹伯慧说:“这一部(词典)意义重大在于(它是)中国第一部方言学大词典,《汉语方言学大词典》从汉代杨雄编方言开始就有,这是学科的大词典。”


历时三年潜心编纂,2017年5月,465万字的《汉语方言学大词典》终告付梓。这部鸿篇巨制一问世,便在中国语言学界引发巨大回响,被誉为“丰碑中的丰碑”。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张振兴的评价道出了学界共识:“这部大词典在汉语方言学史上是有重要的地位的,詹先生是第一功臣!”

毕生积蓄奖掖后学 敬业奉献语言学事业
随着年龄增长,詹伯慧虽渐少亲赴一线指导学生,但对语言学事业的热忱从未稍减。2020年,这位九旬学者做出一项令人动容的决定——捐出个人积蓄50万元,设立"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 这是中国南方地区首个语言学奖,饱含着他对学科最初的赤诚。在首届颁奖典礼上,詹伯慧道出初心:“我设立这个语言学奖目的也就是在有更多人能够执着于我们这个语言学,能够继续敬业奉献在语言学这个事业。”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最朴素的期待。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行所言:"汉语方言是个非常寂寞的学科,他拿自己的积蓄奖励后学,这是一件非常令人崇敬的事情。"

如今,获奖的后辈们带着他的期望,继续奔走在方言调查的田野上,而 95 岁的詹伯慧,虽难再远行,却用这份传承,让中国语言学的 “火种” 生生不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推进更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生动展现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贡献与时代风采,广东省委宣传部联合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广东广播电视台拍摄制作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专题纪录片《岭南学人》。2024年12月,《岭南学人》第一季隆重推出,社会反响热烈。2025年10月,第二季正式上线,本季节目聚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10位代表性人物:李锦全、胡经之、詹伯慧、曾宪通、何自然、毛蕴诗、梁桂全、莫雷、吴承学、蓝海林,他们分别来自哲学、文学、心理、经管等社科领域。节目以细腻纪实的镜头,深入呈现岭南学人潜心学术、求索真理的动人故事与他们的深邃思想。
《岭南学人》第二季从10月20日起,每周一21:45在广东卫视播出,同步上线“学习强国”广东学习平台、粤TV、荔枝网等平台。